黎斌: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研究
本文从传统文化视角,就“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有着有机联系,传统文化是金融行业文化之源,金融行业文化契合传统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金融行业文化建设具有正向意义,金融行业文化建设应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两种文化的融合建设有益于互动发展;3、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的融合建设,应重点融合易经文化,借鉴易经之智慧;4、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应包括认识、思维、理念、制度、学习、交流、运用、应用等诸多维度。
[关键词]传统文化;金融行业文化;工行企业文化;易经文化
“十八大”以来,党 中央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 主席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行业(企业)中进行传承与发展,是当前金融行业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此,笔者作一点探讨,以期促进新形势下的金融行业文化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有儒学、道学、佛学等。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是易经文化。《易经》素来被人们赞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哲学之父、科学之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易经》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素来是我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宝典。
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行业文化。特别是在当前十分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更需要有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更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行业发展。
下面,笔者将重点论述易经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的联系,并重点以金融行业中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为例。
工商银行企业文化是工行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命:“提供卓越金融服务”;愿景: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价值观: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五个基本价值取向:诚信、人本、稳健、创新、卓越。
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契合了易经文化内涵。比如,工商银行的“三最”愿景,契合了易经《乾》、《坤》的内涵。《乾》启示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启示我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三最”中的“最盈利”、“最优秀”契合了《乾》之“自强不息”精神,谋求良好经营效益和建设优秀银行是商业银行行业属性的本质要求。“三最”中的“最受人尊敬”契合了《坤》之“厚德载物”精神。商业银行要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社会的尊重。
工商银行企业文化之“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价值观也契合了易经之《中孚》内涵。《中孚》强调要讲诚信。工商银行的价值观强调要以最好的诚信来赢得长远发展和基业长青,这正是易经《中孚》所强调的内容。
此外,工商银行企业文化之五个基本价值取向(诚信、人本、稳健、创新、卓越”,也契合了易经之《中孚》、《坎》、《革》、《鼎》等的内涵。《中孚》强调“诚信”,契合了工商银行企业文化之“诚信”价值取向;《坎》强调“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强调要稳健前行,善于“习坎”,规避风险,契合了工行企业文化之“稳健”价值取向;《革》、《鼎》强调“革故鼎新”,契合了工行企业文化之“创新”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金融行业文化的根基和源泉,金融行业文化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两种文化的融合建设,不仅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益于当下金融行业的文化建设和行业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易经《蒙》、《谦》之道,增强金融人之学习意识。易经是教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教育。《周易正义》、《周易兼义》曰:“圣人作易本以垂教”、“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易经《蒙》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启蒙教育的源头在这里;“教”、“学”二字的甲骨文均带一个“爻”,“爻”是组成易经卦符的基本符号。可见,教什么、学什么,不言而喻。
易经《蒙》强调“发蒙,利用刑人。”启示我们教学要严,严加管教。同时强调“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启示学员要认真听讲,注重学习方法,重点在“悟”。此外还强调“包蒙吉”,教师对学生的蒙昧要善于包容,加强引导。易经《谦》强调:“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只有不断谦虚学习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同时强调:“劳谦君子,有终吉”。勤奋学习的人,终究会有好结果。
金融行业的文化建设应借鉴易经之《蒙》、《谦》启示,促进全员重视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新观念,用于指导工作实践。金融人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去除“蒙昧”,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做好工作,成就自己,实现价值,正像易经《谦?初六》、《谦?九三》所说的:“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劳谦君子,有终吉”。
2、以易经《家人》之道,增强金融人之团队意识。易经《家人》以“风火相济”之象,深刻地阐述了治家、齐家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道理:家庭成员的向心力,是家庭兴衰的主要关键。家庭成员之间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够成功伟大事业。“家和万事兴”,只有彼此协调,团结一致,才能使家庭兴旺。
易经《家人》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齐家”、“治家”的道理,即:闲有家,悔亡;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家人厉厉,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富家,大吉;王假有家,勿恤,吉;有孕威如,终吉。
家庭是小家,企业是中家,国家是大家。常言道“国破家亡”、“家破人亡”,正如习近平主席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金融行业是一个“中家”,常言道:“行兴我荣,行衰我耻”。对此,金融人应齐心协力维护好、建设好这个家。
金融行业应重点借鉴《周易·家人》的以下智慧,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战斗力的团队。一是金融行业是一家,金融人应热爱这个家,并为之而奋斗;二是金融人应牢记:金融、银行是个家,“行兴我荣,行衰我耻”;三是“金融兴亡,全员有责”,为金融发展而奋斗是每个金融人的应尽职责;四是“家和万事兴”,金融人应团结一致抓发展。
3、以《周易·乾》之道,增强金融人之拼搏精神。《周易·大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刚健向上,君子应效法天之精神,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自强不息”也是清华大学多年来的校训,是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的座佑铭,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讲话中强调要“自强不息”。
《周易·乾》通过对龙所处不同状态的生动描写,将事物发展划分为六种情况或六个不同阶段,即: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
对照易经《乾》的内涵,金融人应汲取以下智慧:(1)应效法易经“乾健”精神,在工作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2)应深谙“潜龙勿用”之道,在严峻形势下,应滔光养晦,蓄势待发。一旦“见龙在田”,机会显现,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应坚定信念,力求在狭缝中求发展;(3)应明白“夕惕若,厉无咎”之道,在拼搏中应注意防范风险;(4)如果能做到“终日乾乾”、“夕惕若”,则可能获得成功;(5)在获得一定成功后,应明白“亢龙有悔”之道,注重稳健发展和持续发展。
4、以《周易·坤》之道,加强金融人之道德修养。“道德”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道德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
《周易·坤》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坤为地,君子应效法大地之精神,注重“德修”,以大地一样的厚的“德”来承载我们的发展成果。这好比一杯水,随着水的增加,承载水的杯壁厚度也应相应增加,这样才能载得住不断增多的水。反之,如果水在不断增加,而杯壁的厚度依旧,其结果,必将“杯破水溢”。
对此,金融行业应借鉴易经之智慧,加强对金融人的道德教育,树立金融人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以《坤》之道,教育金融人要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是要以《坤》之道,教育金融人要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三是要以《坤》之道,教育金融人要遵守家庭美德,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四是要以《坤》之道,教育金融人要遵守个人品德,做到正直无私、谦虚谨慎、团结友爱、勤奋奉献、言行一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1、抓好认识、思维和理念上的融合。一是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与正向效应,克服对传统文化的一些偏见,促进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二是应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三是应从战略高度,抓好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金融行业文化建设,在相关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规划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的融合。
2、抓好制度安排上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金融行业应在相关学习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会议制度、调研制度、形象设计制度、形象宣传制度、网点形象设计制度、金融服务制度、产品营销制度、客户维护制度、考核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用人制度、廉政建设制度、队伍建设制度、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安排,促进制度化、规范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融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抓好学习、交流上的融合。对内,一是征订传统文化书籍、报刊,让金融人能够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二是组织金融人学习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等;三是鼓励金融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与培训,加强行业内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培训;五是加强两种文化融合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定期举办研讨会;六是在金融行业内部刊物、网站、网讯、微信群等,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加强学习、交流;七是加强金融行业与相关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两种文化融合建设研讨会或论坛。对外,应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组织金融人走向社会,参加高校和相关学术组织举办的传统文化培训和学术活动。同时,邀请相关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到金融行业内部讲课,使金融人能够多维度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抓好运用、应用上的融合。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和应用。同样,金融行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于促进行业发展。对此,应着力抓好两种文化在运用和应用上的融合,使其共同助力于行业发展。应重点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借鉴传统文化之智慧助力金融行业改革与发展。一是应抓好文化建设方面的融合,使两种文化优势互补。比如运用传统文化助力道德建设、金融服务、内控案防、风险防范等等;二是应抓好业务工作方面的融合,使两种文化共同助力于业务发展。比如运用传统文化拓展金融市场、营销金融产品、维护客户关系等等;三是应抓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融合,树立金融行业良好社会形象。比如运用传统文化助力地方文化旅游建设、经济社会建设等等。在此方面,贵州省工行系统有一位国学学者已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对此,金融行业应进一步抓好两种文化的融合运用与应用,使其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 近 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中国工商银行,《企业文化手册》
[3]《白话易经》全译本,白话易经编译组,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4]蒋南华、黎斌,《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初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5]蒋南华、黎斌,《中华古历与推算举要》,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本文作者:黎斌,国际知名易学专家,“多维易学”创始人,现任中国工商银行铜仁分行党委宣传部部长;贵州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研究导师;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党支部副书记、执行理事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六届、第七届国际易学论坛副主席、执行主席;国家主流媒体《西南在线》理事;中华易学导师联盟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本源文化国际研究协会名誉会长)
——铸就品质典范价值,专业资深顾问服务——
提供专业收费的服务项目包括1,风水勘测,策划及布局。2,运程测算,命理预测。3,取名改名,姓名分析。4,男女八字婚配合婚测算。5,吉日测算,黄道吉日。6,杨公风水及玄空风水培训学习报名。请于相关联系方式联系:
654593354提供收费业务咨询
524199848玄空飞星风水/杨公风水培训咨询及报名
524153840媒体采访/风水讲座/机构合作/广告投放
852456418购买运程书/吉祥物咨询
加QQ好友之前敬请细看说明,本Q系客服人员在线洽谈,不闲聊,不在线测算,付费的专业咨询请提交详细资料,非有需要者请不要随意加QQ。
E-Mail:zgfsxy@163.com 或 zgfsxy@qq.com 。私人微信号:zgfsxy 或 zgfspx(暗号要求:不闲聊,非业务及非有需要者请不要随意加)。
各位亲,用手机的二维码功能,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就能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