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周易风水商学院|风水|命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99

藏传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
0
0

藏传佛教概述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王尧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  藏学家  民族史学家  国务院参事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编者按: 今年已82岁高龄的王尧教授从学术界、文化、历史多角度地为我们讲述了藏传佛教的基础知识;佛教初传藏地,建立寺院僧团与译经;藏传佛教部派发展;活佛转世制度等特色,最后用恩师费孝通教授的十六字箴言作为结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为我们提出了学习和信仰藏传佛教的方针和原则。

    一、藏传佛教基础知识

    1.藏传佛教在我国佛教体系中的地位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藏传佛教是我们国家的三大语系之一。三大语系分别是藏语系、巴利语系和汉语系,构成了中国佛教的完整体系。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相继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后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2.基本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重要区别之一。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3.学位制度

    喇嘛一词在藏语中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上师”,或者指称具有一定学位、或者是转世活佛才可以叫做喇嘛。藏传佛教传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也有综合者。较大的寺院都有规定学制。各派各寺的规定不完全相同。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札仓规定: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须循序渐进。戒律学完之后统称噶仁巴(经学士),其出路有三:①少数申请应试格西学位;②自由讲学或闭关修持;③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藏传佛教的学位有多种名目,如噶希(四论士)、饶绛巴(博学士)等,原仅为尊称,后学制逐渐严密,须经过考试才能取得诸如拉仁巴、多仁巴、林赛、曼仁巴(医药士)等各种称号,统称为噶希。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善知识”。 “噶希”又分成几个等次,最高的叫头等噶希。 




    二、佛教初传藏地,建立寺院僧团与译经 

    藏传佛教起源,与唐代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密不可分。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王朝提出和亲政策,十八岁的文成公主远涉千山万水,花了三年时间走到了吐蕃,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公主带着大唐文明入藏,其中,今天看来最有影响力之一,就是佛教传入西藏。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依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绿度母和白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在一座称为“甲达绕木契”的佛堂之内,人们译为小昭寺。藏王并在今首府拉萨四周建立了寺院。藏族人不远千里,沿途三步一拜磕着大头(五体投地)走到拉萨,为的就是在一生中能朝拜释迦牟尼佛等身像,那是藏民心目中最神圣之地。藏王派了16位青年到印度学习,16人当中只有“屯米桑布扎”一个人活着回来,他就是藏文的创造者,藏文字的创造,为后来的译经事业奠定基础。公元710 年,唐中宗年代,大唐金城公主又远赴藏地与赤德祖赞联姻。在金城公主的参谋下,藏王令高僧译了不少汉地佛经,又派藏人赴汉地取经,唐王赐经千卷。此后,藏王二次迎请印度寂护大师及莲花生大师入藏兴佛。这一位著名的藏王赤松德赞即金城公主的儿子。在赤松德赞的支持下,莲花生大师首先为佛教建立了第一座剃度僧人的寺院——桑耶寺。最初的小昭寺是为了供奉释迦牟尼佛等身佛像而建的殿堂,还不能称是一个具足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桑耶寺建成后,藏王请莲花生大师灌顶,并剃度贵族子弟七人出家,史称“七觉士”,接着王室大臣子弟相继为僧者300人,从此,藏地才有了正式的喇嘛僧团。 

    八世纪时,佛教在藏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赤松德赞大力扶持下,创办译场,三大译场为秦浦(mchims-phu)、庞塘(phang-thang)、登迦(ldan-kar),分别从汉、梵文中译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并编定目录,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基本形成。 藏文大藏经(Tibetan Canon)包括:甘珠尔(bkav vgyur),即一切经,皆佛所说;丹珠尔(bstan vgyur)即一切论,皆佛弟子及后人所说。 

    佛教给藏地带来了文明时期。两位汉地公主完成了汉藏融合的神圣使命,同时也为佛教弘传做出巨大贡献。 

    三、藏传佛教部派发展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曾遭到代表本土传统思想的苯教的攻击,后来莲花生大师在藏地传播密宗,吸收当地护法神作为佛教护法,取长补短。随着时间的推移,朗达玛灭佛,部落联盟解体,破坏寺院,僧人被迫流放,四处讲法。直到二次佛教复兴时,藏地佛教渐渐分化演变成有同有异的若干教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教派,宁玛二字即为古、旧之意。该派以莲花生大师为鼻祖。噶举派,在藏语中,噶举意为言传,因该派注重师徒间的口传而得名。噶举僧人多穿白衣,所以又被人称为“白教”。萨迦派,因萨迦寺围墙上涂有红(代表文殊菩萨)、白(代表观音菩萨)、黑(代表金刚手菩萨)三色花纹,故此派又被称为“花教”。格鲁派,俗称“黄教”。15世纪初,由宗喀巴大师成立,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幼年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十年,16岁时到西藏深造,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造诣颇深。宗大师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于是建立体系,以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阐明显密两宗修行次第,提倡不分显密都必须恪守戒律,形成一代宗风。明永乐七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建立甘丹寺,正式创建了格鲁派。法嗣采用历世达赖、班禅的活佛转世制度。 

    四、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三大特点是:活佛转世制度;密教与全民信仰。最初尝试“活佛转世”制度的是噶玛噶举派。奠基人都松钦巴是第一世,其弟子噶玛拔希为第二世,再传让迥多吉,再传乳必多吉为第四世,到了第五世得银协巴才确立了“大宝法王”封号。目前已传到第十七世乌金赤列多吉(1984—  ,1992年确认坐床) 。

在明王朝的因势利导、多封众建,清王朝的介入、干预,最有名的就是乾隆的“喇嘛说”,于是有了“金瓶掣签”。各派视本身条件,在活佛转世制度上采取制度化、规范化过程。格鲁派的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噶玛噶举派的黑帽、红帽两大活佛系统。活佛转世制度是一种“优选定向培养接班人制度”。在寻找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灵童转世过程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罗干、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都前往西藏参加掣签、坐床典礼。佛教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种种的现象,我们去了解就非常有必要。这对于我们解决涉藏问题有很大的作用,希望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加强联系,共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9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