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灵水古村 延续千年的“举人村”
在京西古道上有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名村,它们山环水绕,翠荫黛瓦,古朴的民居民风与悠远的历史风味像一壶陈酿一样等待着都市人前去探寻。灵水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落,灵水村不愧它的名字一般,就是山灵水灵,人杰地灵。
灵水村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山村,它历史悠久,以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著称。自明清以来,村中先后出过22个举人,被称为“京西举人村”。2005年,千年“举人村”继爨底下之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朱笔点魁举人村 石碾古井老宅院
朱笔点魁举人村
据传,灵水先人是通过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村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山水有灵,人杰辈出。
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不断有人考取功名,共有24人中举,包括两名进士。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国立燕京大学,在灵水村最兴旺的明清两代,名举刘懋恒、刘增广,官职四品,德行双馨,影响了这方土地,村内读书的人多,经商的人多,做官的人多,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举人村。村民崇尚文化,读书风盛,原村东北侧的文昌阁和魁星楼,依稀可睹昔日的背影。
朱笔点魁举人村 石碾古井老宅院
石碾古井老宅院
据村民介绍,古时灵水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充沛,“灵物”与“水”相配,村子得名为灵水村。灵水村自古就有“灵水八景”之说,包括东山石人、西山耸翠、南庵迎眺、北塔凌云、龙泉观水、古柏参天、文星高照和挺松榆桑。
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现今保存完整的“举人宅院”,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间的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深深的文化内涵。村中有72眼水井、32盘石碾,今日虽已岁月留痕,沧桑磨砺,当你留连轻抚,仿佛辘辘的吊水声,轧轧的磨面声隐隐阵阵,飘忽在徐徐轻拂的晚风中。
众多举人出现在灵水村,构成了灵水村宅院和民居建筑风格追求“仕者风范”。“越制”的九间九檩大宅院(后自焚以避祸),刘知府的五套院、谭瑞龙的大宅院等院落纵横相连,左右互通,八大商号及传统民居也颇具鲜明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是中国北方明清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162套四合院、6座明代宅院、120套清代民居构成了举人村古民居的主流。
搜奇志异堪称绝 灵水一碗包治百病
搜奇志异堪称绝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自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间重修的门楼。此外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17座庙宇,村外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村落中,佛、道、儒、天主四教各领风骚,相融共存,创造了灵水村“四教合一”的奇特宗教文化。
灵水村的神树灵木又是一绝。其中两棵千年古柏寄生树:一名“柏抱榆”、一名“柏抱桑”,还有一棵“雌雄一体”的银杏树。这三棵被古木专家称为“世间罕见奇树”的千年古树,昭示着灵水村不同凡响的奇情异韵。位于村北的一株千年古柏,树冠平展,茂如华盖,被当地人誉为“京西灵芝”。
灵水村曾一度商业繁盛,著名店铺有“八大堂”,包括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济善堂。这些店铺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栋,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蕴涵着秀美,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的风范和文人风雅。
必游景点“举人宅院”
而灵水村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当年举人们住过的院子,被称为“举人宅院”。其中又以刘懋桓、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举人的宅院最为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美,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
灵水一碗水 能治白家病
灵水村应该是现有庙,后有村,纵观天下所有庙宇必建在灵山秀水之间,起自汉时的灵水禅寺的师傅必有他选寺敬祖之妙,千年之后我们才能看到这是一份先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你看灵水村,前罩鬏山,后靠莲花山,山中松柏罩头,山坡果木缠腰,村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围合封闭,藏风聚气,附阴抱阳,东进而西收,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那抓鬏山:“高千刃,环绕一百五十里,乃西山之祖也”灵禽异兽,多花杂木,多产其中。只有在灵水村才能拜见“东山石人”,站立在抓鬏山上,向灵水人讲述了上千年的“回书五经”,莲花山本是佛祖观世音所居之地,四周尽有祥云飘荡,南北山依傍两旁,那是献给灵水村中“天山圣母庙”的贡品,村中本有一泉水,依岩而下,犹如珍珠泄地,俗说:灵水一碗水,能治百家病。
醇厚民风世流芳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大体是相似的,而灵水村特有的醇厚民风,令今人闻之,亦景仰良思。
“君子不争”。灵水村因碾子少,用的人多,难免产生一些摩擦,举人刘增广在公用碾房内的墙壁上写下“君子不争”四个大字,倡导文明,发扬谦让精神,树立了良好的民风。
“猪羊圈养”。举人刘增广为和睦相邻,与村民共立民约:“不准放猪羊出圈”。为执行民约自导一场喜剧:放自家两头肥猪出圈,,满街乱跑,家人只追不捉。待村民看热闹得越来越多,家人把猪捉住捆好,刘增广当众自责,违规受罚,当场宰猪并将猪肉分给各家各户,以示村民严守规则,共遵民约。
“立碑三禁”。灵水村龙王庙前有八角龙池,是村民共用泉水的地方。为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立碑一块,“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浑,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又刻处罚规定:鸣钟议罪、罚供祭神,使之警畏,凡我村民,均相劝悔,刻铭于石,流传后辈。灵水村民在300年前就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意识。
“立秋粥节”。灵水村有一风俗,每到立秋,全村共喝“举人粥”,为的是纪念灵水村富绅刘应全同其子刘懋恒两次捐谷赈灾,救治灾民万余之义举。每逢立秋这天,全村人你出斗米,他出杂豆,支锅架柴,同食秋粥,此节在灵水村不逊于春节,因刘懋恒是举人出身,如今“秋粥节”也“与时俱进”成了举人村的金榜节。
“文艺自娱”。灵水村有文化,“文化人”爱做有文化的事,比如正月十五的“九曲黄河灯”远近闻名,地方小梆子戏很多人都能唱几口。灵水村大人小孩字写得好,而且都爱画上几笔。举人后裔85岁的谭天启老人二十多年写了11本小说,且不为了发表,这恐怕只有灵水村的“举人”才能做到。吟诗,抚琴,下棋,讲故事,在举人村,构成了民间风情奇特画卷。
自助旅游指南
自助旅游指南: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交通:自驾 中国农大南路沿圆明园西路、圆清路、北清路到达北安河后,转向大觉寺方向直奔门头沟109国道,在109国道王平与河北交叉口处,选择王平方向(注:此路段较河北方向的路段比,有平缓、大车少、无上下坡盘山路的优点,只是路程稍远一些)。沿109国道一路狂奔,经河南台、雁翅到达斋堂,见一路标指向灵水村右转,四公里即到。
公交车: 乘地铁至苹果园站,再转乘929路公交车抵达门头沟斋堂镇。下车后可乘当地车前往灵水村。
住宿:灵水村里有村民自办的农家乐,住在农家院子里,品尝农家菜,也可发思古之幽情。这些农家院子住的都是木床,已不睡炕床。游客住宿也要选择渠台山庄,暮色降临,站在城堡式的山庄上,远眺山谷中的村落,令人想像无限。山庄比农家院好的是洗浴。 转自:搜狐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