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周易风水商学院|风水|命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99

曾仕强教授: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根源就是《易经》

$
0
0
曾仕强教授: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根源就是《易经》





曾仕强

  生于1934年,祖籍福建漳州。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获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曾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等。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等国家和地区演讲。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会长、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著作,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易经的奥秘》和《胡雪岩的启示》等。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是目标,知道如何完成,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改善。三件事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7月19日下午,在天津,在2013文化中国(天津)名家讲坛上,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再次讲起这番话、讲出这其中深意的时候,这位年近八十的学者已经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海峡两岸、大江南北,通过数千场的演讲,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博大的思想传播给他的受众。

  关注曾仕强教授,是从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易经的奥秘》开始的,他幽默的性情,风趣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列举,很是吸引人,就是那些深奥的学问也似乎不那么难理解了。听他演讲的受众,虽以高层管理者居多,但也不缺各行各业老老少少的“粉丝”“易友”。曾教授也从来没有架子,对谁都是那么谦恭和蔼而可亲。有“易友”女儿出嫁时,找到曾老想把他的著作《孝就是道》和《坤道》作为回礼赠送亲友,曾教授满怀赞许,还特意书写词语送上祝福。但采访曾教授却是件相对困难的事,因为面对所有的问题,他从不会给你一个是与否的正面回答,对自己的经历,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好像他执著在做的事就是让更多的人正确领悟古圣贤思想的精髓。




  今天的曾教授,着一件大红唐装,精神抖擞。讲台上的“装备”,一桌一椅,一话筒、一背板、一支笔。就在这方寸之地、简洁之中,他却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论道、与古人沟通,解读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所固有的“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反战尚和”等哲学思维,并为人们揭示道家思想由古至今的本元地位及其影响力、包容力。同时也在谈笑间,用他那特有的诙谐幽默语言为人们讲解为人处世之道、养身静心之理。


  于是,你便会想象出这样一幕:老子避世隐居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中感觉其所言皆充满智慧,便恳请老子把它们写下来。老子写下了五千言,尹喜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得以传世。道教发展之后老子的五千言便被称为《道德经》。

  曾教授告诉我们,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知足知止”“去奢从俭”等哲学思维、和谐理念、人文精神、道德光明,横贯古今并将源远流长。


  也许正是基于一种使命,曾仕强教授在他39岁的年纪,在留学英美归来之后,转而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从“伏羲氏一画开天对中国人的影响”到国学《易经》,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到《三国之道》《胡雪岩》……之后,他便依老子之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来传播他所领悟的其中真髓,帮助人们了解老子文化、触摸道文化的千年脉动。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曾教授说:“中华民族赖以和其他民族区分的,并不是种族、风俗、语言,而是自己特殊的文化。所以,有中华文化,才有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才孕育出中华文化。伏羲氏一画开天之后,宇宙的生发过程即是我们知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演变成六十四卦,最终演绎出很多宇宙人生的哲理。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40年了,可以向大家保证一句话:我们老祖宗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错。凡是不通的地方,是错在我们理解失误,实践失误。”


  曾仕强教授也是以这样的理念辅导更多的人解读中华古圣贤的人生之道。

  在他精辟且浅显的解读中,人生规律、人生的使命与责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事原则、生活艺术都那么自然而容易被人理解。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曾仕强教授说,“老子所言之美是有界定的,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天地所以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有人以其对“中国式管理”独到的研究和见解称他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也有人称他掌握着“商业赚钱的绝学”,还有机构根据其著作的数量和巨大的销量,将他排在作家富豪榜第5位……对此种种,曾教授总是一笑置之,“我从不关心别人对我的评价和感受。我最大的安慰是,有人跟我说:你把我心里话都挖出来了。俗话说,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如果你能从对方的角度去体悟去理解,你就能了解他内心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现在有人在讲大器晚成,但我要讲大器免成,晚成也还是成,但成与不成那不是你自己说,自己可以评价的。还有说功成身退,我也要讲功遂身退,成不成是后面别人加上去的,而事情没完你是不可以退的,不能逃避,你退了那接下来的事情谁去做?这才是老子的思想。至于那个富豪榜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了。数字上有,实际上没有。你看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我的书,但其中很多都是跟我无关的。还有些人拿着那样的书,说,"曾老,给我签名。"我也签,如果不签,讲出来我不是也商业化了?但我会公开讲说我不计较,但我也计较,你买这样的书对你的信用不好,有失身份,对我没影响。你看这样的书学东西没错,买一个正版多好啊!”


  记得曾教授讲过,世上存在四等人,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事的是四等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三等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是二等人,这是一个人应该努力的目标;做上天交办的事的是一等人,这个自己不能强求,上天看上你会磨炼你,看到你不行就收回,所以做人要低调、小心、客气。对中华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地弘扬与传承,这是曾教授自己认为他该做的事?还是上天交办的事呢?

  回归传统


  记者: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那么深入地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与您所受的教育有什么关系?


  曾仕强:我们年轻的时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太大的信心,这是个普遍现象。西化和崇拜西方的现象也是没有办法避免和不能否认的。当我学了很多西方的管理,再回到日常工作中就发现有很大的落差。开始会觉得中国的事有许多地方不好、不对。当我学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学多了,看多了之后,慢慢感受就有了不同,毕竟我与之打交道的大多数都是中国人,懂得西方那些东西的是少数,何况为了赚钱,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丢了自己的文化是很划不来的事。对于这个问题,康熙文集里写得很清楚,他说当时那么多人提出要“反清复明”是为了什么?什么道理?他很聪明,他对这个问题研究出的结论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认为:这并不是为了政权转移而是为了文化传承。理解了这点,我转而依我们的传统文化去解决问题,过程反而轻松了很多。也许我们的方法看似很慢,很曲折很拖拉,但同样有效,这就让人想到从人性上去了解、去分析、去管理。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效果更好,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要顺应那个“道”去走。




  记者:您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国式管理,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中国的大学课堂里,包括MBA,却都在教西方的管理,您怎么看?


  曾仕强:这说起来很有趣,我认识的很多人在年轻时没出去留学,没拿到博士学位前,我跟他讲中国式管理,他们都会跟你说:讲得很好、很对。等他们从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回来后就不会那么讲了。什么原因?其实就是要把他的学问拿回来贩卖,要保住自己的饭碗,他怎么还会说那些东西不好?你看,我们开始留日的人增加时,他们回来就说要学习日本,后来留英的回来,说英国才是日本的祖宗,然后是德国,最后是美国。就像我来天津买了麻花去杭州卖,我能说它不好吗?其实就是这种心态。希望这些人能够把自己的私利放下,不要误人子弟。其实学的人也很清楚,都讲:学什么学,就是去交朋友吗,高端的人都在学,我不学不好。但要记住,交朋友也要学东西。

  尊重传统


  记者:在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中,曾有一种认识,认为《易经》就是算卦,有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您研究《易经》,大力普及《易经》知识,是什么道理?


  曾仕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被扭曲了。全世界没有人不尊重自己传统的,但我们有人把传统都看成是坏的、旧的、落伍的。这是不正常的。传统的英文有两个字,一个是不好的习俗,与人性没关系,民族性和一般人的习惯也要区分开来。而我们爱把人性与习惯混为一谈。比如说中国人会随地吐痰。这是坏的习惯跟习性无关,是可以改的。继承传统最好的办法是实证,听了去做,做一阵子便能分出好坏。

  对《易经》的研究,主要是一些逻辑性的训练,掌握逻辑分析的能力。说起来卜卦是很迷人的,人跳进去就会成为习惯,就会依赖,如果遇到问题就想到卜个卦看看,让它帮我做决定,这就不好了,应该把它拉回来,走推理的路。我们看整部《易经》其实就讲三个字:上、止、正。你看所有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的,上,经常要加一竖叫止,适可而止,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这个正就叫做道。出错时从偏道上拉回来,不断调整,这就叫人生。

  记者:我读过您的《道德经的奥秘》,很想了解您怎么能自信地认为您的观点才是正解的?


  曾仕强:《道德经》的语句,讲解难度很大,在研究的时候我就把它放在最后。孔子有教无类,老子用5000字讲清楚道理是不容易的。因为人能想到看不到的东西才是高智慧。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我们不求甚解,就会错误地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比如有一句话,被看作是自私自利人的真实写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家认为,人总会先想自己,后想别人。其实完全没这回事,因为这不合乎道理。人不为己的那个“为”是读二声,而不是读四声,意思就是“做出来”。如果人不把自己的天性,把作为人的“道”做出来,表现出来,就天诛地灭了。一音之误,全盘理解错误。所以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特别警惕。


  老子讲人从道中来,终回道中。“道”就是我们的本,后来我们把它通俗化,叫做良心。这样大家才知道,诸子百家讲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这样大家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虽然时代不同,学精神、学原则是非常应该的。




  前段时间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有信仰危机,其实《道德经》讲的就是“道”和“德”。对于中国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种信仰。几千年来凝聚中国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如果说“道”就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天地之间,但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那怎么办?所以老子说,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人性是道赋予我们的,我们的表现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规律,就有德。有德之人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得道高人,因为他把道统统发扬出来了。在当今社会,由于价值观的混乱,导致道德的缺失,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了。

  合乎自然


  记者:现在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但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更幸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依照圣贤的说法应该如何面对?


  曾仕强: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提醒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科普拉,他说在传统的学术当中,只有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科学理论根据,客观存在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指出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生生不息之道。如果人类早点按照老子的思想来发展科技,就不至于形成现在不可收拾的自然与科学的断层。当科学技术偏离了合乎自然的轨道,只为某种利益服务的时候,带给人类的只能是灾难。其实安定是本,本立而道生。进步是末,末是变化的,是现象,所以我们只能说在安定中求进步,因为一旦把重点放在进步上,就根本安定不下来。老子还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他的意思是说,因为慈爱,我们才会勇敢,就像妈妈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变得很勇敢。节俭就可以理解得更广泛,节省精力就可以走更远,把资源储存起来,可以留给后代子孙继续享用;“不敢为天下先”它的真正意思是不忘本,而不是先后。先后没什么了不起,都是暂时的,他是让人不忘本,反而能够成为万物之长、万物之灵。“道”就是根本,天地就是根本,自然就是根本,人再怎么创造,再怎么应变,都不能离道,不能违道,不能忘本。科学发展也同样。

  记者:现在全国兴起一股国学热,这种热度是正常的吗?一旦有人把真正的传统文化歪曲了,是不是会带来更可怕的结果?


  曾仕强:那要分辨他是把真理拉到自己这边,还是跑到真理那边。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根源就是《易经》,任何观点都是和它割不断的。中国人重视传承,师傅带徒弟各有一派,虽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门派,但其实只有这一个根源。而把它总结得最好的是两个人,孔子和老子。孔子是述而不作,有教无类,老子是为更智慧的人做解读,如果把他们的思想搞清楚,诸子百家就相差不到哪里去。古代人讲的话是不错的,可是现在有人写文章,一不小心就掉到西方人的观念中,有不纯的东西,毕竟受400年来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但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一定要矫枉过正,要大力,因为我们丢的太久了,不容易恢复。我也想呼吁写童话、故事书、动漫的人要站出来,担当起回归我们自己文化与传统的责任。每个民族看世界都有自己的一套神话,这是民族的根,我们有“一画开天”,有嫦娥,就是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说没有嫦娥,但我们也要相信是有的,只是他们没有缘分遇到而已,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但我也要讲,我对中国文化的这份用心,绝不是民族的情绪化,我甚至很反对民族情绪化。如果你到全世界跑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的拼音文化有着相互制衡的功能,如果文化都统一了,不能阴阳互动,那世界就灭亡了,就像老子说的,一切的一切都像个调酒器,把两种东西混在一起才能有新的酒产生出来,才能生成新的东西。东西方两大文化的碰撞与交互影响,才能使人类生存繁衍下去。


  全世界都中国化了也不可以,我们讲对内是统一,对外是一统。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很怕我们强大了会侵吞他们,这就是典型的西方视角,因为他们感觉应付一个美国就够了,不要再应付第二个美国,但我们的文化只有防御,是没有攻击性的,这就要我们去讲清楚,让他们了解才会有和平与发展。作者:孙惠英 天津网-数字报刊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99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