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文化区域风水文化联合申遗的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12年10月23日
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Kishore Rao 先生阁下
阁下:
阆中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名委员会命名的“千年古县”。战国时为巴国国都,汉唐时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世界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在此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也是发源于此。
阆中古城,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水绕三方,山围四面,其城池选址为风水经典《天玉经》所推崇致地理典范。2300年来皆为郡、府、州、道治所,城池历经变迁,均遵循风水文化城池营造理念使然。阆中古城现存面积1.78平方公里,规制比肩长安,格局源自唐宋,风貌沿袭明清,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无不透露出强烈的风水文化信息。其山水城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风水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以物态的形式全面、连贯的展示了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是当代学者研究风水文化必须参考的经典案例,是“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具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历史比较久远、现状保护较好的四个条件”,堪称风水文化的标本,被誉为风水文化的复兴之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和周边国家在政
治、经济和文化上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又尤以文化交流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并由此形成了亚洲汉文化区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相融的文化背景。风水文化作为汉文化区域文化交流的中央内容和成果,早已突破国家主权、领土的局限,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渗透在各族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习惯,一直深受亚洲汉文化区域各国人民的尊重、传承和发展,对人类自身健康与环境的合理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风水文化极其附属物,已经成为汉文化区域国家的一项共同遗产,成为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的合作并予以保护”。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风水文化的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研究应用受到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在其思想影响下的建筑实物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其哲理的光辉以及运用的后科学价值更是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呼吁将风水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传加以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但也由此产生了风水文化遗传加以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但也由此产生了风水文化静静该有哪个国家来申遗的广泛争议。同时,由于风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能够体现其核心理念的现存历史实物例证已几乎消失殆尽。像阆中古城这样能够从自然、历史、文化、应用等各方面展示风水文化的标本在汉文化区域内已不多见,将风水文化与阆中古城之类的实物打捆申遗,达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共同保护的目的十分必要。
一直以来,世界遗产均由遗产所在国的专门机构申报,但“世界范围同一文化区域内”的共同文化遗产怎么申报,在贵组织的章程中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成功申遗的案例。鉴于此,中国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中国四川阆中承办的“中国阆中2012首届天宫易学风水国际论坛暨汉文化区域风水文化联合申遗研讨会”将于2012年12月8日在阆中古城举办,届时韩国、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十多个亚洲汉文化区域国际(地区)驻华文化官员、风水文化学者将赴会,对风水文化及其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共同申遗的目的、意义、可能性和操作步骤等内容予以讨论。
纵观世界人类历史,文化的互不认同是造成社会动荡乃至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共同的文化认同也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各个区域风云激荡的今天,充分利用好共同的文化认同,对维护区域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随着风水文化共同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汉文化区域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友谊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平与稳定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能在如何利用区域共同文化现象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谐发展和维护地区和平等方面做出积极地探索。
因此,此次大会,我们希望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鼎力支持和指导,组委会将承担你们来阆中工作组的交通会议费用,并提供会议期间全程安保服务。同时恳请贵组织授权我们组建汉文化区域文化联合申遗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将中国四川阆中作为汉文化区域风水文化共同申遗委员会的总部(常驻)工作地。
我们坚信,对于贵组织来讲,汉文化区域风水文化共同申遗,一定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诚请阁下将此函下发汉文化区域国际文化遗产负责部门负责人。
中国阆中2012首届天宫易学风水文化国际论坛暨汉文化区域风水文化联合申遗研讨会组委会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